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談內閣大庫所藏滿文檔案──以精微批文為例





 王健美
明清檔案工作室助理




一、前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所藏內閣大庫檔案,在清代原藏於內閣大庫,內閣大庫是兩座庫房──紅本庫與實錄庫的總稱,收藏實錄、史書、錄書、表章、檔案等,其中有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制詔誥敕等下行文書,在京或直省臣工進呈皇帝的題奏表箋等上行文書,及官府之間往來文書,如移會咨文等平行文書。其中以題本、奏本、揭帖、移會、咨文等摺式文件,數量較多,以使用文字而言,多數是漢文文書,或是滿漢合璧文書,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滿文檔案,即以滿文書寫的檔案;及少數蒙文、藏文及回回文等檔案。

清代內閣是國家庶政中心,在雍正年間成立軍機處以後,其重要性稍減,就如徐中舒先生指出,「清代內閣在雍乾以前是為國家庶政所自出之地,在雍乾以後猶為制誥典冊之府,所存檔案都是當時構成史蹟者自身的敍述,雖不免帶些官家的誇張,究竟還是第一等的史料。」1  並將這些檔案內容分成五類:(一)內閣收貯的各項檔案,如制詔誥敕、題、奏、表、箋、揭帖、啟本、副本、史書、錄書、塘報、黃冊,及朝貢諸國的表章等;(二)內閣本身的各項檔案,如內閣典籍廳、稽察房等各項檔案,及文移稿件;(三)修書各館檔案;(四)科舉考試相關的試題試卷等檔案;(五)瀋陽舊檔,即入關前的各項文移檔案。

二、內閣大庫檔案的由來及整理
清宣統元年因大庫屋壞滲漏,整修大庫時,遷出一部份書籍檔案。這批檔案在當年險因「舊檔無用」而遭焚燬,後來接管的歷史博物館因經費短缺,將其中不完整的檔案,裝入八千麻袋,賣給了紙廠。後來羅振玉訪知,買下這批檔案,轉賣李盛鐸,民國十八年,由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先生從藏書家李盛鐸手裡買回這批檔案,同年九月即在午門樓上展開整理工作,當時的整理工作或斷或續,整理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2,而現階段的整理,從民國八十四年起,在保存檔案方面,不再影印複本,而改以影像掃描及數位照像的方式,將檔案存入光碟,以節省貯藏的空間,每一件檔案都有一提要,並且分項填註-提要、時間、職官、冊別件號、登錄號、文件別、備註等七項分別著錄,其中事由一項,以六十字為原則,具體交待該文件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等相關資訊,檢索時,再配合職官、時間等項目,就可以迅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檔案。民國九十年起加入「國家數位典藏計畫」在已有的基礎上,建置符合國標準的檔案目錄及權威資料庫,提供快速又深入的學術研究服務3。目前影像檔已完成十八萬餘件可供檢索,其中滿文檔冊類共七百七十餘件,

這些滿文檔冊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一)滿文本康熙起居注冊稿:共六十四件,起自康熙二十一年一月始至康熙五十年止,這些稿件年分並不齊全,月分亦多殘缺。
(二)滿文本、蒙文本實錄稿:共一百五十五件,滿文本清實錄稿十九件,多為順治年間及同治年的實錄稿;滿文本明實錄稿一百二十三件;蒙文本清實錄稿十一件及蒙文檔案二件。
(三)滿文本聖訓稿:共四十五件,係同治年間聖訓稿。
(四)其他各類檔冊:共五百一十件,包括入關前時期及入關後的各項檔冊、八旗相關檔冊、佐領世襲檔、朝貢物件清單、敕書、精微批文等檔案文書。

三、滿文檔案的史料價值
滿洲入關以前就有文移記檔的文書,先世女真因地緣關係,又長期受蒙古統治,早期使用蒙古文字,清太祖努爾哈齊命巴克什4額爾德尼、噶蓋,以蒙古字母為基礎,合女真語音,創製滿洲文字,是為老滿文,即無圈點的滿文(tongki fuka akū manju i hergen)。清太宗天聰六年(1632)諭巴克什達海,將老滿文酌加圈點,使音義明曉,人名地名也不致錯誤,這種經過改進的滿文,稱新滿文,即有圈點的滿文5tongki fuka sindaha manju i hergen)。入關後,這些無圈點及有圈點的滿文檔案,由盛京移來,貯藏於內閣。這些冊檔記錄了清代初期社會、軍事、政治制度的紀錄,史語所藏這些滿文史料,部分已出版,見《明清檔案存真選輯》二集。
順治元年(1644)四月,清軍入關,十月十日世祖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誥告天下,為天下之共主,但相對於漢族,滿族為數甚少,因此顯現在政治體制是滿漢共治,文書制度上則是滿漢兼書。制詔誥敕,皆是皇帝頒發的命令,所有國家大政事,如登極、親政、大婚、加上徽號、尊謚等,皆有詔書,皇帝崩殂時則頒遺詔,出於皇帝者用詔,出於太上皇等用誥,詔誥其名雖有不同,皆為布告臣民,是由上達下的文書。詔書由內閣繕寫,用黃紙墨書,滿漢合璧書寫,在年月日上鈐蓋滿漢合璧『皇帝之寶』寶印,滿文譯作「han i boobai」,頒布天下。
清代題奏本章,基本上是沿襲明舊,但明顯不同之處,是多了一份滿文,形成了滿漢合璧的文書,凡各省將軍、督撫、提鎮等本章,俱投送通政司,由通政司校閱格式之後送閣為通本。通本由內閣漢本房繙寫清字,而中央的六部等題奏本章,則是滿漢兼寫之後投送內閣,票擬時票籤單上亦是清漢兼寫,進呈皇帝裁決,奉旨後由批本處照籤分別批寫滿漢字於滿漢文本面上,都是以紅字批寫,稱為紅本。這類檔案,在內閣大庫所佔數量頗多。
現在介紹一件以滿文書寫的「精微批文」6,精微批文的用途是在確認出差官員的身分,差官在途或到目的地,須持批文「比對硃墨字號」以杜防冒;而且根據順治四年(1648)諭:命給直省文武官員敕書及精微批,兼書滿漢字7。批文是滿漢兼書的,但此一原件只存滿文,漢文缺失。
原件是給順天巡按陳棐的精微批文,只存滿文部分,故轉寫羅馬拼音如下,以供參考:

uheri be baicara jurgan, te hafan takūrame šun tiyan i bai baita be icihiyame unggimbi; ilibure, heturere ba oci, duibuleme tuwafi, yargiyan oci sindafi unggi;isinaha manggi, tere/bade bisire hafasa, duibuleme acabume tuwa, cinuhūn, behei hergen, temgetulehe bithe ishunde acaci, uthai tušan i weilei hacin be afabu, bilaha songkoi wajiha erin de alanju;ume emu hala seme, sain niyalma be oron de dosimbufi jafame, turgun tucibume, irgen be gejureme, cisui weile be baire;aikabade cinuhūn, behei songko adali akū oci, pi bithe jafaha niyalma be jafafi, ging hecen de benju;erei turgunde k'an ho bithe tucibufi buhengge;

以下為手寫體
emu hacin, šurdeme tuwara weilei jalin,jiyan ts'a ioi sy hafan cen fei be šun tiyan i jergi jakūn fu i bade siyūn an hafan obufi takūrame ijishūn dasan i uyuci aniya, ninggun biyai ice jakūn de uheri be baicara jurgan i aliha amban gūsai ejen arašan se
wesimbufi, te ere hafan, pi bithe jafafi genembi;tere goloi šun tiyan fu i temgetulehe bithe de duibulefi ishunde adali oci, dza fu bithei dorgi weilei songkoi yabubu:
weile wajiha erin de, uthai bithe arafi wesimbu;meni yamun de geli, bithe benjime ulhibu;
ici ergi pi bithe takūrara;以下為手寫體: jiyan ts’a ioi sy hafan cen fei

以下為印刷體:
ere be alime gaisu:
ijishūn dasan i uyuci aniya biyai inenggi; diyan li 以下為手寫體: funde sioi žu lung daiselame aliha;
印刷体: uheri be baicara jurgan
: uheri be baicara jurgan i doron都察院之印(滿漢合壁)

右下角手寫體: ere emu jing wei pi be ninggun biyai juwan duin de uheri be baicara jurgan i icihiyara hafan anduri, ejeku hafan wehe, unucen benjihe, juwan uyun de doron gidafi orin de u men juleri beye de afabume buhe ede hesei tcibure boobai emke gidaha

漢文:九年六月十三日都察院理事官羅□送到順天巡按陳棐精微一道,十四日理事官阿都里看 徐如龍掛號訖 十九日用 寶 二十日 在五鳳樓前發訖比對著漢文本的精微批文,譯文如下:
都察院今差本官前去順天公幹,把截去處驗實放行,若至所在官司,比對硃墨字號相同,速將坐去事件,依限完報,毋得將同姓良善冒名頂解,因而動擾於民,自取罪愆;若硃墨不同,即將齎批人員擒拿赴京,所有勘合,須至出給者。
一為出巡事,差監察御史陳棐前去順天巡按。順治九年六月初八日都察院承政固山額真阿拉善等具奏,今將本官齎批前去,本省順天府比號相同,照依劄內事理施行,完日徑自具奏,仍呈本院知會。
右批差監察御史陳棐准此
順治九年月日 典吏缺許如龍代承(順治九年處,鈐蓋滿漢合璧之「都察院之印」)
都察院

四、結語
清初,差往各省之巡按御史及各關差、倉差等監督赴任時,照例應請給發敕書、精微批文、應用勘合等項,差滿時,敕書送戶科銷號,精微批文轉繳內閣典籍廳查收;敕書是頒給外任官員的憑証,由內閣撰擬,敕書分坐名敕及傳敕二種,給督撫學政等官員時,敕內填寫本官姓名及官職,及其職權範圍;而傳敕不書寫官員姓名,一般是給布按二司、參將、遊擊等品秩較低的官員;但坐名敕與傳敕皆是漢滿兼書,右首是漢文,左首是滿文,發給敕書的年月日處,鈐蓋滿漢合璧寶印「敕命之寶」,滿文譯作「han i tacibure boobai」。再看漢文的精微批文8,都察院差監察御史田昇龍前去廣西巡按,給發的精微批文,除了中間的手寫體、及日期等項外,其印刷體部分與滿文精微批文的內容是一樣的,亦是制式化格式,遇差填寫,但不同的是,漢文本精微批上,除了鈐蓋「都察院之印」外,中間上方之處鈐蓋滿漢合璧「敕命之寶」左半印,在「敕命之寶」下方,鈐有滿漢合璧「都察院之印」之左半印,在右邊上方鈐有滿漢合璧之「通政司之印」左半印,漢文本上鈐印多達三種,而滿文本只鈐有「都察院之印」,其原因有待深究。又巡按御史一職,到了順治十八年時裁撤,內閣大庫檔案內除了順治年間的都察院差巡按御史的精微批文外,尚有多件戶部、工部差員經管臨清倉、德州倉、九江關、龍江關稅務等批文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中舒撰「內閣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明清史料》甲編頁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錚雲撰「舊檔案、新材料──中研院史語藏內閣大庫檔案現況」,《新史學》九卷三期,19989月。
內閣大庫檔案網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
巴克什為(baksi儒者、學者)之音譯,羽田享編著,滿和辭典,頁33
莊吉發著,故宮檔案述要,頁349,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
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語研藏明清史料,登錄號163601
見《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三十。
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登錄號為104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