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史事鉤沈:庚子拳亂前後滿洲王公與康有為到香港目擊記

香港,由於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在近代中國一直扮演著中西交流的重要角色, 其間發生的若干史事,雖然只是歷史中的一瞬,鮮為人知,但這一鱗半爪的資料有時卻風味雋永,饒有趣味。今摘錄溥儀英文老師Reginald Johnston,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一書中的吉光片羽,以饗讀者。 下面是書中有關滿洲王公與康有為於世紀之交到香港的記述。





選文摘錄自莊士敦:《紫禁城的黄昏》(陳時傳 譯),〈自序〉。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The Romanization of the Early Manchu Regnal Names




奴兒哈赤的滿文名字為何寫作Nurγaci?

太祖奴兒哈赤的滿文名字,玉牒寫作Nurγaci,不作Nurxaci(Nurhaci)。甘德星教授於多年前曾在其“The Romanization of the Early Manchu Regnal Names” (1999)一文中,利用滿文γa~xa二音節互換的規律,指出清太祖滿文御名應作Nurγaci。本站今擷取文中相關片段,供大家參考。全文可參看Kam Tak-sing,“The Romanization of the Early Manchu Regnal Names.” 觀看全文請點擊這裡Click here。







Keywords:
Ch'ing (Qing)/Manchu regnal names, Nurxaci, Nurhaci,Nurγaci, Nurgaci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西洋藥書•祛毒藥油》(八)之(二)

此文為「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成員蔡名哲對「祛毒藥油」的第二種藥效的轉寫與翻譯。根據此藥油的第二種療效的描述,在人身中劇毒,情況危急之時,依照指定方法使用可以治愈之。

文章載點:線上閱讀點此下載

關於《西洋藥書•祛毒藥油》的介紹,可見《西洋藥書•祛毒藥油》(八)之(一)。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甘德星教授12/16至暨南大學演講

甘德星教授應暨南大學之邀,將於12/16至暨南大學演講。

題 目:回憶、身體、語言:愛新覺羅.瀛生 的滿族身分建構
主講人:甘德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時 間:2010/12/16(週四)19:00~21:00
地 點:暨南大學人文學院206會議室

以上內容轉引自暨南大學網站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The dGe-lugs-pa Breakthrough: The Uluk Darxan Nangsu Lama's Mission to the Manchus





文章提要:烏祿打兒罕囊素是第一位進入滿洲的藏傳佛教喇嘛。囊素喇嘛在滿洲停留未及一年即辭世。奴爾哈赤雖因囊素喇嘛而信仰了藏傳佛教,但此時藏傳佛教在滿洲並無太大的影響。

文章刊登於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ol. 44/2(2000),pp.161-176. 文章載點:線上閱讀(read)點此下載(download)。

關於滿洲人的藏傳佛教信仰問題,另見甘德星:「正統」之源-滿洲入關前後王權思想之發展與蒙藏轉輪王關係考辯。 (見本網站)




Keywords: Manchu Legitimacy,Tibetan Buddhism, Mongolia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西洋藥書•祛毒藥油》(八)之(一)

滿文本《西洋藥書》現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此書乃由康熙帝令傳教士白晉等人翻譯,系統地介紹當時西方的藥物。

〈祛毒藥油〉為西洋藥書的首篇,原名為“Ehe xoron-be geterembure nimenggi oqto”,此處譯為〈祛毒藥油〉。而此藥油究竟是哪種藥物,則不清楚。

〈祛毒藥油〉共記載了此油的八種療效與相關使用方法,第一種療效是可利用此藥油防止毒物入侵,現先將第一種療效的轉寫與翻譯公佈:點此下載

--------------------
本文為「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與林書寧二君參與北部滿文讀書會時所匯讀的資料之一。蔡君返校後,將讀書會遇到的各相關問題逐一解決。今後將於本網站陸續刊載其譯文。
關於《西洋藥書》的簡介,另外可見李歡:〈清宮舊藏滿文《西洋藥書》〉,《紫禁城》1999年04期,頁30。

對於《西洋藥書•祛毒藥油》的系列翻譯如下:
《西洋藥書•祛毒藥油》(八)之(二)
蔡名哲:《西洋藥書》〈祛毒藥油〉譯註,《中國邊政》187期(2011年9月),頁69-78。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定宜莊教授蒞臨演講『清史研究中的八旗制度問題』



11/4,甘德星教授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定宜莊教授蒞臨中正大學演講,講題為:清史研究中的八旗制度問題。

定宜莊教授為中國第一位滿族史女博士,學養豐富,著作等身,包括《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硏究》、《嘉慶皇帝軼事》、《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硏究》、《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 : 歷史文獻、人口統計與田野調查》、《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等書。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滿族史。由於八旗制度是清史研究中不可忽視的課題,故定教授選定八旗制度中的若干重要問題作為本次演講的主軸,講綱如下:

一、作為清朝根本的八旗制度
二、清史研究中有關八旗制度的幾個問題
三、内務府皇莊研究初探

當天演講提要:點此下載


定宜莊教授蒞臨演講(林書寧攝影)

同學們專注聆聽(林書寧攝影)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中正滿文教學(三):滿文字母教學實況


甘教授在中正大學第四次開設初階滿文,修課同學共二十多名。同學來自歷史、中文、外文、傳播四系,含大學部及研究所(碩、博)學生, 班上尚有來自廣州中山大學交換生一名。圖為上課時情形。




甘教授正在講解滿文子音"p"。照片中,甘教授首先將子音"p"與各元音的連結方式寫出,再以多個滿文單字為例,讓同學熟悉"p"的字頭形與字中形的寫法。

蔡名哲同學榮獲蒙藏委員會獎助

  中正大學「滿州研究班」蔡名哲,碩士論文題為《本計是圖,審所先務-《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2010),申請「蒙藏委員會獎助大學研究生撰寫蒙藏研究論文」案,審核通過,榮獲補助,特此恭賀。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定宜莊老師11/4將至本系演講

甘德星教授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定宜莊老師至本系演講。

時間:11/4日10:10-12:00
地點:本系106教室
講題:清史研究中的八旗制度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與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研究書訊:內国史院満文档案訳註-崇德二、三年分

《中国第一歷史档案館藏:內国史院満文档案訳註-崇德二、三年分》

訳註、編著:河內良弘

発行:松香堂書店,2010



目次如下:



本書係由京都大學、天理大學榮譽教授河內良弘先生譯註。書中未附滿文內國史院檔崇德二、三年檔的原圖版,但作者將檔案全文逐字轉寫為羅馬字,並加上譯註。

本書可貴之處在於附上清太宗實錄漢文初纂本的原文抄錄,對研究者而言實是莫大便利! 此外,原檔中涉及刑罰審讞部分,河內先生亦小心查考盛京刑部原檔,並加註於譯文之中,體現日本學者向來嚴謹的治學風格。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林書寧撰稿)


書影: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蔡名哲:被保留的旗人記憶-《百二老人語錄》中旗人與皇帝的關係


本文原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舉辦之『「新材料、新方法、新視野」中國古代國家和社會變遷研究生學術論壇』,後投稿韓國慶北大學《亞洲研究》,經審查後刊登。

文章摘要:
《百二老人語錄》(Emu Tangγô Orin Saqda-i Gisun Sarkiyan)是清代名臣松筠(Sungyun,1752-1835)的著作。據松筠所說,該書為其所記之一百二十則老人舊言,而這些話包含了旗人應該知道的事。全書由滿文寫成。此書在海外滿學家中受到重視,但在台灣與中國大陸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百二老人語錄》中的「一百二十位老人」,雖然不一定真有其人,所述說的故事也可能有些虛構成分。但可以將這些故事視為松筠以為應被記得、保存、流傳的記憶,而此書目前留存十餘份抄本,也由其他旗人翻成漢文,可見不只松筠認為這些記憶應該被保存與流傳。因此從這些記憶中,我們可以見到松筠等人希望旗人以怎樣的形式去記憶與認知過去。本文擬以《百二老人語錄》為焦點,探討旗人如何記憶“旗人與皇上之關係”。透過史料考證,發現清代對於“旗人與皇上之關係”,有兩種論述,一種是“旗人稱奴才,具奴性”;一種是“奴才與臣都只是稱呼而已”。而《百二老人語錄》可視為第三種論述,他表示了旗人怎麼想,這種論述認為“旗人就是皇帝最聽話的奴才”。第一種論述與第三種論述互相競爭,各自被記憶,而第二種論述由乾隆皇帝提出,希望調和此二者,可是這種論述最後漸漸被遺忘。隨著辛亥革命爆發,第一種論述被繼續記憶,成為主流論述,另外二者便逐漸被忘記。


文章網址:線上閱讀或點此下載。關於《百二老人語錄》可見《百二老人語錄》介紹。
【關鍵詞】《百二老人語錄》 松筠 八旗 奴才"axa" 大臣"amban"
Key words: Emu Tangγô Orin Saqda-i Gisun Sarkiyan; Sungyun; Eight Banners; slave (axa,); minister (amban.)


(滿洲研究班蔡名哲)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阿禮嘎禮字: 穆麟多夫所不知道的滿文



滿文大藏經經版上的阿禮嘎禮字(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經版上的滿文轉寫將在本網站內陸續公佈)


穆麟多夫先生急了。看到老滿文寫的《無圈點字檔》,有點不知所措,為什麽有些字母不見於他所編寫的滿文轉寫表?再看到滿文大藏經的經版時, 更是大吃一驚, 說道:「我看不懂。不玩了。 雖然我沒有老滿文那麽歷史悠久,但也有150多歲啊,這些「新」滿文, 我應付不來。我現在要馬上辦理退休。一大把年紀給這幾個小小的怪符號難住,我顏面何存。老家,我是回不去的了。」

穆麟多夫先生(1848-1901),德國人,洋名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光緒時來華,其時名穆麟德。1869年,任職中國海關。1883年,得李鴻章之薦,赴朝鮮任總稅務司。後返華,在海關造冊處任代理稅務司和幫辦。1901年死於寧波稅務司任上。穆麟多夫先生在滿文方面,沒有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遺著有A Manchu Grammar with Analysed Texts(1892)一書,書中載其所創之滿文羅馬字拼寫表,但錯漏甚多,如表中的第一個字母a的字尾形,只列右拐長尾,漏列左拐長尾,如amba一字中的a。表中其他舛誤之處尚多,唯舉一足以概其餘。難怪一個半世紀以後,老先生望著這些奇怪的「新」滿文,只能仰首長嘆而一籌莫展。

你能幫穆麟多夫先生解決他的煩惱嗎?



Keywords: Manchu sutra, Manchu ali g'ali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甘德星)

---------------------------------------------------------------------------------
關於滿文轉寫的問題,可見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見本網站)及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拚寫法芻議」補記》(Forthcoming)。 有關穆麟多夫的生平事蹟, 可參看1. Rosalie von Möllendorff. P. G. von Möllendorff:Ein Lebensbild. Leipzig, O. Harrassowitz, 1930 以及 2.Yur-Bok Lee. West Goes East: 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 and Great Power Imperialism in Late Yi Kore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8。穆麟多夫遺書共二十二箱,約計數百餘種,民國三年,由朱啟鈐(1872-1964,古建築學家,曾創立營造學社)等人買下捐贈給北平圖書館,現在保存於北京國家圖書館「穆麟德文庫」。請參看劉尚恒:<朱氏存素堂藏書、著書和校印書>,《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一期(2005),頁27-31;<德人穆麟德氏遺書之整理>《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二卷第三期(1931年11月),「本社紀事」欄。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滿文梵音(五)之(一)g’š”a


g’š”a《同文韻統》卷一字母譜的g’š”a字後加上了涅盤點「:」(Sk. visarga ;Tb. rnam-par bcad-pa, 簡稱rnam-bcad),似為誤記。蒙文「阿禮嘎禮」字的g’š”a亦無涅盤點,可以為證。此或為與字母譜前面的「阿禮字」(韻母)涅盤點相呼應而另加。譜內例字g’š”a:的標音作「嘎剎」,「螭阿切正齒」,即讀作[cha],字後的涅盤點在音寫中並無標示。同書卷二「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十二譜」第一譜,「字母譜」表端首字「g’š”a」亦無涅盤點;字行最後加涅盤點的字例「g’š”a:」,標音作「嘎剎斯」,其所加涅盤點之音清楚記作「斯」,與上面卷一字母譜g’š”a:的標音「嘎剎」不列「斯」音明顯有別。按梵文連聲規則,涅盤點之發聲,或作s音或作氣音,全按後隨字母而定。

Keywords: ali g'ali, Sanskrit
───────────────────────────────────────────────
節錄自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拚寫法芻議」補記》(Forthcoming)。關於滿文轉寫的問題,可參考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見本網站)。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中正滿文教學(二):乾隆53年台灣御製滿文碑群




乾隆53年台灣御製碑群(甘德星教授攝影

自2006年起,甘德星教授帶領「滿文研究班」譯解豎立於台南赤崁樓的滿漢文碑群。碑文是乾隆皇帝平定林爽文之亂後所製。由於時代久遠,碑文漫漶不清,其中滿文的「熱河文廟」碑曾經摔毀斷裂,碑文中若干字辭因而丟失,增加辨識的難度。 

甘教授正在觀看「熱河文廟碑記」(蔡名哲攝影)

在解讀碑文時,同學必須先參考漢文碑文,再還原為滿文,而難度最高的,莫過於碑文內的小字,由於風化日甚,字跡多不能辨識,而這些小字在滿文清實錄中又沒有記載,無法作出比對。

「熱河文廟碑記」部分(蔡名哲攝影 )

「熱河文廟碑記」部分(林書寧、黃鈺婷攝影 )。

甘老師多年來利用台灣大學圖書館與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拓本從事碑文的解讀工作,期間曾帶領「滿文研究班」前往臺南實地考察,並一度至遼寧省檔案館調閱滿文《清實錄》以作比對。 經多年努力,老師目前已全部破譯這些滿文碑文,轉寫部分已交予台灣大學圖書館,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將於近日刊載。

Keywrods:
Lin shuang-wen, Taiwan , rebellion in Ch'ien-lung's/Qian Long's times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閻崇年教授至中正大學演講

2008年12/8日,閻崇年教授蒞臨中正大學歷史系演講,演講題目為「史學方法-我怎麼寫《努爾哈赤傳》」。閻教授與同學們分享了清史研究的心得,並為同學們評介清代早期的各種檔案文獻。


2009年11/27日,閻崇年教授再度蒞臨本系演講,題目為「康熙皇帝的評價」。閻教授與同學分享了其新著中對於康熙皇帝功過的歷史評價問題。




閻崇年教授與同學們分享撰寫《努爾哈赤傳》的過程(蔡名哲攝影)


2009年閻崇年教授於中正大學歷史系講演「康熙皇帝的評價」(蔡名哲攝影)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百二老人語錄》介紹




《百二老人語錄》芝加哥本書影


滿文《百二老人語錄》完成於乾隆54年,作者是蒙古正藍旗出身的清代名臣松筠。嘉慶14年,蒙古正黃旗出身的清代名臣富俊,將此書漢譯,並以滿漢合璧的形式出版。此書一開始便使用滿文寫作,而非翻譯自其他語言。書的內容是120則老人說的故事。

《百二老人語錄》是松筠為旗人所寫的書。松筠認為這本書包含了旗人當知當行之事,裡頭保留了許多挽救八旗的良方妙藥。除此之外,《百二老人語錄》為旗人的風俗與意識留下珍貴的記載,值得關注。

最早研究《百二老人語錄》的學者,應是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此後義大利學者斯達里(Giovanni Stary)、日本學者浦廉一、伊東隆夫、神田信夫、中見立夫、村上信明、美國學者Richard C. Rudolph、韓國學者崔鶴根、俄國學者龐曉梅都對此書做過研究。在臺灣與中國大陸,此書逐漸受到關注,比如大陸的劉小萌與臺灣的黃麗生都引用此書作為史料。

根據學者研究,目前世界上有十多種《百二老人語錄》的版本,分別收藏於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俄國、蒙古等地, 但正式出版的只有美國的芝加哥本。


延伸閱讀:
《百二老人語錄》目錄:第一卷
《百二老人語錄》與大黃迷思
蔡名哲:〈被保留的旗人記憶-《百二老人語錄》中旗人與皇帝之關係〉,韓國《亞洲研究》2010,第9輯。
蔡名哲:〈《百二老人語錄.開國事》翻譯與註釋〉,《中國邊政》2010,第181期。
蔡名哲:〈《百二老人語錄.陵寢地方》翻譯與註釋〉,《中國邊政》2010,第184期。
蔡名哲:〈《百二老人語錄•世宗憲皇帝上諭》與相關滿漢文史料比較研究〉,《中國邊政》2011,第188期。

----------------------------------
本文由「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撰稿。 蔡君曾就《百二老人語錄》一書發表過兩篇期刊論文,其碩士論文題為〈本計是圖,審所先務-《百二老人語錄》中的認同與記憶〉(2010),未來打算對此書做更深入的研究。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研究書訊:國家圖書館藏滿文文獻圖錄

黃潤華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滿文文獻圖錄》,北京:國圖出版社,2010年。


《國家圖書館藏滿文文獻圖錄》書影

書籍目錄:點此下載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甘德星教授赴北京參加「清代滿漢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滿學:歷史與現狀國際學術研討會」

甘教授將於8/27-8/29,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所舉辦的「清代滿漢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將發表〈滿洲漢化:乾隆53年台灣御製碑群研究〉一文。另外,8/31-9/1將參加「滿學:歷史與現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上將宣讀〈「滿文羅馬字轉寫芻議」補記〉一文。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小沼孝博先生清代突回研究近著二種


小沼孝博先生著作書影

1. Onuma Takahiro, 250 Years History of The Turkic-Muslim Camp in Bejing, 2009. 目錄:線上觀看

2. Noda Jin, Okuma Takahiro,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2010. 目錄:線上觀看

───────────────────────────
小沼孝博先生為筑波大学博士(文学),現職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部歷史學科講師,其主要著作如下:
「19世紀前半「西北辺疆」における清朝の領域とその収縮」,『内陸アジア史研究』第16号,2001年3月
「在京ウイグル人の供述からみた18世紀中葉カシュガリア社会の政治的変動」,『満族史研究』第1号, 2002年5月
「清朝のジューン=ガル征服と二重の支配構想」, 『史学研究』第240号,2003年6月
「論清代唯一的哈薩克牛〔碌-石〕之編設及其意義」[中国語],朱誠如主編『清史論集─慶祝王鍾翰教授九十華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8月
「清朝によるオーロト各オトク支配の展開―モンゴル諸部に対する「旗」支配の導入―」,『東洋学報』第85巻第4号,2004年3月
「江上波夫氏旧蔵の清代乾隆期のホブドを中心とする一地図について」,『内陸アジア史研究』第20号,2005年3月
「イリ駐防八旗の設置について―清朝の新疆支配体制の構築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方学』第110輯,2005年7月
「ヤルカンド=オアシスに残る清朝支配期の史跡」,『日本中央アジア学会報』第2号,2006年3月
「清朝とカザフ遊牧勢力との政治的関係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央アジアにおける「エジェン-アルバト」関係の敷衍と展開―」,『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第72号,2006年9月
「ベク制度の創設―清朝公文書による東トルキスタン史研究序説―」,『内陸アジア史研究』第22号,2007年3月
「“控〔口+葛〕爾国”小考―18-19世紀欧亜東部奥斯曼朝認識之一端―」[中国語],中央民族大学歴史系主弁『民族史研究』第8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
“250 Years History of the Turkic-Muslim Camp in Beijing.” NIHU Program Islamic Area Studies, Central Eurasian Research Series, No.2,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67p, 2009年2月
「ジューンガルの支配体制に関する基礎的検討」,窪田順平・承志・井上充幸編『イリ河流域歴史地理論集―ユーラシア深奥部からの眺め―』京都:松香堂,33~63頁,2009年3月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Tak-sing Kam: Review of Pamela K. Crossley, The Manchus

此文為甘德星教授對柯嬌燕(Pamela K. Crossley)所著The Manchus一書所寫的書評,發表於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 XXXVII, No. 1 (1999),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Hong Kong University (2002).

文章網址:線上閱讀(read)點此下載(download)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滿文內國史院檔簡介

內國史院設立於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7)三月,其職司記注政令文字,據以修纂史書、實錄,可將之視為清朝最初的國史機構。

內國史院檔起於天聰元年(天啟七年,1627),迄於順治十八年(1661),俱由滿文寫成,尤以入關前之史事記錄彌足珍貴,許多記事不為《太宗文皇帝實錄》所載,牽涉之內容既有當時與明朝、蒙古、朝鮮的往來文書,征戰所得之人口與物資、賞賜清單、祭祀典禮,以及貿易與律法刑罰等記錄,是研究清朝入關前的重要檔案。

內國史院檔目前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館曾於1989年將之拍攝成微縮膠卷。不過,與東洋文庫出版之《內国史院檔 天聡七年》、《內国史院檔 天聡八年》所附圖版比對,日本學者似乎另攝有該檔之影像資料。 此外,中國大陸亦有《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崇德三年滿文檔案譯編》等專書,然其譯文不及日本學者之精確。

除《內國史院檔》外,中正大學尚藏有《滿文太祖高皇帝實錄》、《滿文太宗文皇帝實錄》、《無圈點字檔》、《加圈點字檔》等微縮資料。 甘德星教授曾帶領滿洲研究班,以《滿文內國史院檔》配合滿漢文《實錄》、《無圈點老檔》、《無圈點字檔》、《加圈點字檔》、《無圈點字書》、《滿洲實錄》等史料比較研讀,發掘到許多可資研究之新方向, 其成果將於不日公布。

─────────────────────────────────
本文之撰稿人為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成員林書寧,刻正以「《滿文內國史院崇德三年檔》中的國家與身體」為題撰寫碩士論文。日後將陸續簡介有關清朝入關前的相關史料。


內國史院檔微卷影本之一




內國史院檔微卷影本之二

Research Colloquium: Religion and Manchu Society, 1600-2009

Date: 15 February 2010Time: 9:15 AM

Finishes: 17 February 2010Time: 5:30 PM

Venue: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Room: 116

Type of Event: Colloquium

Monday, 15/02/10

09:45 Panel 1: ‘Language, Literature, Identity’

■Pär Cassel (Univ. Michigan): “The Wade-Giles system’s Manchu roots”

■Pamela Crossley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US): “Questions about ni- and nikan”

■Guan Xinqiu 關辛秋 (China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中央民族大學): “Manchu Language Life: How did Manchus learn their own language from the Yongzheng to the Guangxu reign periods?”


■Erling v. Mende (FU Berlin): “When did the Manchu language disappear – or did it?”

■Max Oidtmann (Harvard Univ.): “Manchu/Sibe language historical memoir literature in Xinjiang from the 1940s through the 1980s”

■Giovanni Stary (Univ. Venice): “Manchu-Chinese bilingual compositions and their verse technique”

■David Holm (Melbourne Univ.): “Manchu Ethnosyntax”


14:00 Panel 2: ‘Early Qing’

■Matthew Mosca (Hong Kong Univ.): “Manchus and the Propagation of Frontier Knowledge in China”

■Adam Bohnet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Bujantai and the Choson State”

■Kicengge 承志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總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 Kyoto): The Manchu language ‘Ula region map’

■Borjigidai Oyunbilig 烏雲畢力格 (People's University 中國人民大學, Beijing): “內齊托音、錫埓圖庫倫旗與崇德、順治朝廷” (The Neici lama and the Kulun lama banner during the early Qing period)

■Peter Chen-main Wang王成勉 (National Central Univ., Taibei), "The Significance of Sacrifice in early Manchu Documents: A study of the Manchu Records of the Palace Historiographic Academy".


Tuesday, 16/02/2010

09:30 Panel 3: ‘Knowledge transfer in science and geography’

■Niu Guanjie 牛貫杰 (People's University 人大, Beijing): “Manchu Movement for Universal Literacy, Qianlong period”

■Laura Hostetl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Maps produced during the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periods”

■Daniela Dumbrava (Pont. Ist. Orientale, Rome): “Seventeenth-century Tsarist maps and travel description of eastern Siberia”

■Davor Antonucci (Rome University): "The Jesuit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Tartary"

■Catherine Jami (CNRS, Paris/Cambridge): "Imperial science written in Manchu in early Qing China: does it matter?"

■He Yu 何瑜 and Cheng Guangyuan 程廣媛 (People's University 人大, Beijing): “晚清滿族大學士研究” (Research on Manchurian scholars during the late Qing)

Wednesday, 17/02/2010
09:00 Panel 4: ‘Imperial management’

■Gao Wangling高王凌 (People's University 人大, Beijing): “清朝統治的異質性” (The heterogenous nature of early Qing rule)

■Liu Wenpeng 劉文鵬 (People's University 人大, Beijing): “The Postal System and the Imperial Security of the Qing”

■Zhang Li 張莉 (First Historical Archives 一史館, Beijing): “清廷秩祀岱宗及對北京東嶽廟 的管理”(Qing court ritual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ongyue temple in Beijing)

10:25 Panel 5: ‘Manchu religion and Qing religious politics’

■Lars Laamann 勞曼 (SOAS): “The policies and politics of religion of the early Qing”

■Ekaterina Zavidovskaya (People's University 人大, Beijing): “中國人的宗教概念” (Religious concepts in China, presented by Gao Wangling)

■Hasbaatar 哈斯巴特爾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Harbin): “薩滿稱謂及概念的來源” (Manchu shamanism: Conceptual origins and etymology)

■Zhao Aping 趙阿平 (Heilongjiang Univ., Harbin): “滿族語言與薩滿文化” (Manchu language and shamanic culture)

■Nakami Tatsuo中見立夫 (Tokyo Univ. of Foreign Studies, 東京外國語大學): “Some remarks on the Manchu tripitaka”

■Andreas Siegl (University of Munich): “Manchu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crisis of the 5th Dalai Lama's succession”

■Martin Gimm (Prof. emeritus, Univ. of Cologne): “The secret Manchu documents on the trial of the German Jesuit missionary Adam Schall (1592-1666)”

■Hartmut Walravens (FU Berlin): “Christian Literature of the Manchus”

■Loretta Kim (SUNY, Albany): “Saints for shamans? Culture, religion and borderland politics in Qing Amuria”

■Lü Ping 呂萍 (Changchun Normal Univ. 長春師範學院): “吉林九台石克忒力哈拉 薩滿文化遺存研究” (Research on the vestiges of shamanic culture in Jilin)

■Zhao Zhizhong 趙志忠 (China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中央民族大學): “滿族薩滿神歌研究” (New studies on shamanic incantations)

■Zhou Xifeng 周喜峰 (Heilongjiang Univ.): “清代黑龍江少數民族的薩滿教信仰” (Shamanic beliefs amongst the populations of the Heilongjiang region during the Qing period)

■Veronika Zikmundová (Charles Univ., Prague): “Connections between Sibe and Khorchin Mongol shamanic traditions”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甘教授參加「第六屆文化交流史暨方豪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先驅、探索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5/14-15日,輔仁大學舉辦「第六屆文化交流史暨方豪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先驅、探索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滿學權威莊吉發先生於第七場次發表〈中體西用-以盛清時期中西藝術交流為中心〉一文,甘教授擔任此文的評論人。會議議程可見相關連結

莊先生一文分為「沒有交集的對話-康熙皇帝禁教與西方文化的輸入」、「互動與調適-朗世寧中體西用的藝術創作」、「滿文與藝術-邊疆民族看十駿犬和十駿馬」、「戰爭與戰圖-繪製得勝圖銅版畫的時代意義」四個部分。文中指出在康熙禁教後,中西交流並未完全中斷,說禁教延誤中國近代化,並不符合歷史事實,譬如在朗世寧的作品中,便能夠見到「中體西用」的精神。

甘教授肯定莊先生此文諸多精采之處後,另外從「域外檔案」、「圖像史料」、「滿文字彙與發音」、「清宮繪畫與近代化」各方面,向莊先生討教。





當天會議實況(蔡名哲攝影)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MANCHU COURT PAINTINGS (2)

Below is an abstract of  an MA thesis written by Dr. Ma Ya-chen, who is now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Taiwan.  She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 a PhD in Art History.


馬雅貞: 戰爭圖像與乾隆朝(1736-95)對帝國武功之建構─以《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為中心,臺灣大學, 2000。

乾隆十八年(1753)起平定天山南北路準噶爾部與回部的戰役,至二十四年(1759)全告底定,為清帝國開闢了偌大的新疆版圖。對於這場戰爭的成功,弘曆(r. 1736-95)運用了許多圖像以資紀念,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銅版畫。而過去學界對於乾隆朝紀實性繪畫的討論多強調其寫實性,故而研究的重點一方面是考證具體描繪之內容,一方面則自中西畫法交融的風格角度觀之。然而,《得勝圖》恐怕在這二方面都有溢出過去理解的部份。因為除了前述所謂的「寫實」概念有待釐清之外,強烈的西洋透視與陰影的技法,更是遠非清廷院畫中常見的中西參融風格所能涵括。那麼,何以和乾隆朝其他宮廷院畫比較起來,《得勝圖》顯得如此特異呢?這種特殊風格的選擇究竟有何企圖,所要達成的效果為何,又何以能夠完成其所預期的作用?而此種特殊性,是否也意謂著《得勝圖》在傳統對院畫的理解之外,還有其他等待進一步發掘的面向?本論文嘗試結合風格與政治權力兩種方法,思索二者之間可能的聯繫。


緒論 1


第一章 戰爭畫溯源 9
第一節 中國戰爭畫傳統 9
1. 1 明代以前表述戰爭的圖像傳統 9
1. 2 明末戰爭畫的蓬勃發展 13
1. 3 明末的戰爭圖式:《三省備邊圖記》 16

第二節 《滿洲實錄》:清朝初年的戰爭畫與滿洲意識的建構 19
2. 1 《滿洲實錄》的獨特性 21
2. 2 《滿洲實錄》插圖內容的選擇 28
2. 3 《滿洲實錄》的戰爭圖 31
2. 4 小結 37

第二章 《得勝圖》之風格、圖像與武功之建構 39
第一節 西洋技法的再檢視 40
1. 1 變形的透視法 40
1. 2 純粹的西洋形塑物象技法 44
第二節 《得勝圖》戰圖之構組 47
第三節 《得勝圖》之戰爭母題 49
第四節 《得勝圖》所呈現的戰爭形象 57
第五節 《得勝圖》的儀式場景與全套結構 63

第三章 《得勝圖》之使用脈絡 73
第一節 其他相關製作 75
戰爭進行之初的《萬樹園賜宴圖》與《馬術圖》 77
《平定準噶爾圖卷》 81
紫光閣《功臣圖》 81
紫光閣戰圖 86
第二節 平準、回戰役意義的擴充與變化 87
2. 1 平準、回戰役地位的升高 88
2. 2 滿洲開國的重視與平準、回戰役 91
第三節 《得勝圖》版畫之使用 94
第三節 小結 98

結論 100

附表一 《滿洲實錄》插圖標題 105
附表二 《得勝圖》賞賜清單 106
參考書目 108
圖版目錄 115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MANCHU COURT PAINTINGS (1)

Below is an abstract of an MPhil thesis written by Sarah S. W. Ng, who is now a doctoral student (Art History) at Oxford University. Her thesis is entit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 Imperial Paintings and the Manchus," (Shatin: CUHK, 2004).


吳秀華:《清代宮廷繪畫的滿族特色》,沙田:香港中文大學,2004。

清代宮廷繪畫大體上繼承前朝的宮廷畫而發展。以往學者論述重心大多關注文人畫(漢族)或者西洋傳教士畫家對宮廷繪畫技法的影響。清代宮廷繪畫與滿族的關係,以及兩者對宮廷繪畫在清代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則從未有學者論及。

滿人入關後,得面對一個與滿洲文化迥異的新文化環境,即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中原漢文化和外來的西方文化。因此,在清中期 (嘉慶) 以前,清廷一直採取既積極接受新文化,又堅持傳統的態度,從而逐步適應新環境。 這種態度既反映在國家的政策上,也反映在宮廷繪畫中。 清代宮廷繪畫不僅是一個民族審美的情趣問題, 而且因為它的政治及歷史性比以往都高,所以更象徵滿族在建構大一統帝國中統治皇權的圖像歷史。由於研究民族意識一向以漢族為討論對象,早期論著較少觸及以滿族為本位的民族意識研究。再者,清代宮廷繪畫的滿族特色及意識的研究,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個從未被注意到的領域。為彌補相關研究闕漏,本文擬從存世的清代宮廷繪畫中,發掘具有滿族特色及意識的作品,並解釋其出現的原因,繼而再探討滿族文化怎樣影響清代宮廷繪畫的發展。

現今社會人類學研究族群的目的是要解答為何某一族群宣稱自己是誰。本文即利用社會人類學對民族身份認同的概念去了解清代宮廷繪畫中的滿族意識。然而本文並非主要研究滿族為何宣稱自己是滿族,而是要從新的角度去研究藝術史,藉瞭解滿族形象及意識的建構、維持、變遷,來探討清代宮廷繪畫怎樣在深受漢化影響下所表現的滿族特色。

本文撰寫的旨趣是將研究重心轉向清代宮廷繪畫藝術史中一直被忽略的滿族文化研究領域上,重點有兩個:一是討論滿人如何堅持滿族文化傳統及建構滿族意識及形象(這可以是有意或無意的行為),二是探討滿族特色和意識怎樣體現在清代宮廷繪畫中,尤以在清初至清中葉(嘉慶前)的宮廷繪畫,因為這期間是清代宮廷繪畫發展最為鼎盛的階段。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那仁教授演講-藏傳佛教對蒙古文化的影響

甘德星教授邀請蒙古學者那仁教授 (Dugarjav Naran) 於2010年6月17日至本系演講。

那仁教授曾任蒙古國立大學外國語文與文化學院院長,現為該校中文系教授。

那仁教授一家人於6月16日到達嘉義,甘教授與蔡名哲、林書寧、曾名郁同學前往迎接,並聯袂至台南考察。路上甘教授與那仁教授就明末清初女真與蒙古的關係交換了意見,也討論了兩校未來的合作方式, 包括於中正大學設立蒙文講座及出版蒙古國所藏之滿文典籍及檔案。

那仁教授6月17日為中正的同學講演「藏傳佛教對蒙古文化的影響」,說明佛教三次進入蒙古草原的經過,藏傳佛教在蒙古與薩滿教勢力的抗衡,藏傳佛教對蒙古文字、史學乃至習俗等多方面的影響。



甘教授與那仁教授伉儷考察臺南孔廟的滿漢合璧下馬碑(蔡名哲攝影)




那仁教授與甘教授討論藏傳佛教與蒙古文化的相關問題(蔡名哲攝影)




演講後,甘教授與那仁教授伉儷前往嘉義公園考察滿漢合璧「福康安生祠碑」(蔡名哲攝影)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那仁教授6/17將至本系演講

甘德星教授邀請蒙古國立大學那仁教授至本系演講。

時間:6/17日14:00-16:00
地點:本系212教室
講題:藏傳佛教對蒙古文化的影響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與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CUHK Manchu Language Course Descriptions

Manchu Language Courses
CUHK, 2003-2004
Instructor: Professor T. Kam 甘德星教授


Manchu Documents (Elementary)

This is the first half of a year-long course that helps you read Manchu documents. In this semester, we will focus on documents written in the pointed script.

From weeks 1-3, you will learn the basics of the language, including writing and pronunciation. From weeks 3-6 we will study the postpositions and suffixes through basic sentence patterns, simple conversations and short texts. The remaining 6-7 weeks will be devoted to read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including the Tongki fuqa sindaxa hergen-i dangse, known commonly as the Man-wen lao-tang; archival materials such as edicts and memorials; and other kinds of writings that you may find interesting to read (folk epics, shamanistic prayers, Buddhist sutras, St. Mark’s Gospel, phrase books, works on anatomy, musical lyrics etc.)

There is no prerequisite for the course. A good command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s, however, presumed. You are reminded that a reading knowledge of a language typologically similar to Manchu such as Japanese, Korean, Mongolian, Uighur or Tibetan , though not essential, would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Manchu syntax and morphology better. Upon request, we might use, besides Manchu-Chinese materials, some other bilingual (Manchu-Japanese, Manchu-Korean, Manchu-Mongolian, Manchu-Tibetan) or multi-lingual texts in class to bring home certain grammatical features peculiar to the Manchu language.

Manchu Documents (Advanced)

This course is a continuation of “Manchu Documents (Elementary).” The focus is on Manchu texts written in the unpointed script, including the Tongki fuqa aqô hergen-i dangse, stele inscriptions, and newly discovered documents written in Old Manchu. You will also learn how to use native Manchu dictionaries and will be introduced to reference works essential to deciphering unregistered vocables that might crop up from time to time in the texts.

Though not a prerequisite, a reading knowledge of French, German and Russian would be helpful in using some of the reference works introduced in the course.

中正大學滿文教學(一):大夫第滿漢文牌匾


香港新田大夫第滿漢文牌匾

甘教授在中正的滿文教學,通常會花半學期的時間教字母,讓同學有較多的時間熟悉滿文的拼寫。學完字母後,直接開始看檔案史料,同學必須回去先查字典,上課時輪流翻譯。在學習初期,三學分的課往往要花上幾天來準備,但同學也因此更容易熟悉滿文的文法。


(照片由美國夏威夷大學鄧國亮先生提供)

在孰悉一般滿文檔案後,便會閱讀其他滿文材料如「大夫第誥命」木匾。此木匾為香港新田文家所有。然而,工匠並不懂滿文,所以錯字連篇。甘教授要求同學看誥命的中文部分,還原出原本的滿文。同學必須對滿文文法有一定基礎,才能夠面對這項考驗。諸位朋友可以試著閱讀看看 。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班蔡名哲)

Keywords: Manchu, insccription

中正大學的滿文教學

甘德星教授在中正大學開設滿語課程多年,課程種類繁多。

在大學部開設的課程有:
1.滿文閱讀入門 一學年課程
2. 滿文文獻閱讀進階 一學年課程

在研究所開設的課程有:
1. 滿文檔案文獻選讀(初階) 一學年課程
2. 滿文史料研究(進階) 一學年課程

另外,對於立志要用滿文做研究的同學,另外開有專題性課程, 如:
1. 滿文檔案文獻專題研究:八旗制度 一學期課程
2. 滿文檔案文獻專題研究:《無圈點字檔》 一學期課程


甘德星老師滿文教學實況(2004年蔡名哲於「滿文閱讀入門」課堂上拍攝)


第二屆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轉型與適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正大學歷史系將於6/4-6/5兩天,於中正大學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二屆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轉型與適應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陣容堅強,議題豐富,歡迎各方人士參與。
甘德星教授6/5將於會議上發表〈回憶、身體、語言: 愛新覺羅.瀛生的滿族身分建構〉(原題為〈民族性、認同、語言:愛新覺羅瀛生與滿語研究〉)一文,探討禮親王之後愛新覺羅瀛生的認同問題,以及其在滿語研究上的貢獻。




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





學術界目前對於滿文的羅馬字拼寫,主要是採用德國穆麟德的方法。但此拼寫法在拼寫老滿文以及佛經時,無法還原成滿文。甘德星教授此文即針對此缺失,提出新的拼寫法。文章原刊於《滿學研究》, 第六冊(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文章網址:線上閱讀(read)點此下載(download)



相關實例可見:阿禮嘎禮字:穆麟多夫所不知道的滿文


奴爾哈赤、皇太極滿文御名不是Nurhaci 及Abahai




The Romanization of the Early Manchu Regnal Names





此文主要是研究奴爾哈赤、皇太極兩人滿文御名的轉寫問題。奴爾哈赤的滿文怎麼寫?為什麼有些外國學者說皇太極的滿文名字是Abaxai(Abahai)?本文皆有詳論。文章發表於  Writing in the Altlaic World, Studia Orientalia, vol. 87Helsinki: Finnish Oriental Society, 1999, pp.133-48



文章網址:線上閱讀點此下載

「正統」之源:滿洲入關前後王權思想之發展與蒙藏轉輪王關係考辯


藏傳佛教與滿洲入關無關


普寧寺藏品,c.1758


學術界有此一說:滿人入關之前,其正統觀念與藏傳佛教的轉輪王思想關係密切。此學說在美國學界尤其盛行。甘德星教授對此問題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文章見《民族認同與文化融合》(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 2006)。


文章網址:線上閱讀(read)點此下載(download)。 關於滿洲的藏傳佛教信仰問題,另見Tak-Sing Kam:"The dGe-lugs-pa Breakthrough: The Uluk Darxan Nangsu Lama's Mission to the Manchus."


Keywords: legitimacy, cakravartin, Tibeto-Mongolian kingship, Tibet, Mongolia

蔡名哲-《百二老人語錄.開國事》翻譯與註釋


百二老人語錄(Emu tangγô orin saqda-i gisun sarkiyan or emu tanggū orin sakda-i gisun sarkiyan)是清代名臣松筠寫的滿文書,內容是一百二十位老人述說的故事。蔡名哲將此書第一篇故事翻譯,並加以註釋。文章刊載在中國邊政季刊,但刊出來的內容有些錯誤,日後將補正之。

文章網址:線上閱讀(read)點此下載(downlaod)